发布时间:2021-04-28 14:05:04
徽章,是现代社会许多行业广泛采用、藉以标明从业者职业、身份的佩带标识。
徽章的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——氏族部落时期的图腾、族徽等原始标识。先秦时代出现的虎符、鱼符、腰牌等,具备了凭证类徽章的基本特征要素,可视为近现代徽章的雏形。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徽章历史,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载:“秦假道韩魏以攻齐。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……章子变其徽章,以杂秦军。”齐国战将章子通过把徽章标志换成秦军的来混入敌方阵营,迷惑并最终战胜秦军,显现了徽章标志在战争中的独特作用(当然,这里的徽章实际上是旌旗徽记,是为了与仇敌相区别而在军旗上设置的醒目标志,与今天的徽章还是有所不同,徽记只具一种象征意味)。
到了北宋,徽章的使用有了正式规定。据文献记载,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(公元978年),有个名叫李飞熊的人,诈称使者,盗用驿站骏马,被关卡将士识破而终遭斩首。朝廷为了防止再有人冒名施诈,规定给每位使者颁发刻有特定标记的银牌,入朝觐见或执行公务时佩带身上,亮明身份。从此,给公干者颁发徽章以证实身份,作为一种定制,成为历朝历代规范官府公务治理的有效措施,沿用效仿,盛行不衰,日益完善。所以在民间传奇戏曲小说里,钦差大臣往往佩带“敕命令牌”,手执“尚方宝剑”,昭告至高无上的皇权,“替天行道”,佩带***者谓之“***郎君”,佩带银牌者为“银牌郎君”。武侠故事里更是演绎成神秘的“圣火令”“圣火徽章”,赋予其神奇色彩。
真正具备现代意义的中***章,是晚清时期才出现的。清朝末年,中外国际交往日益增多,外交习俗逐渐与大国接轨。欧美国家接待外国重要来宾(如使节、考察官员、游历要员)时,往往赠以本国勋章,以示友好情谊。然而,清廷按传统却是赐赠马褂、顶戴、花翎等物,与国际惯例很不相符。于是,清***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于光绪十七年(1891年)十二月二十九日,向朝廷上奏勋章章程,建议设置“双龙宝星”勋章。这个奏折和勋章章程、勋章图案很快得到批准,诞生了中国历***的***枚勋章。“双龙宝星”勋章外形为星状,图案仿照清朝***,以龙为标志。勋章共设五等11级,***、二、三等各分三级,第四、五等不细分级。等级用满文标于宝星之上,颜色亦可区分等次。用材上选用金银,镶嵌珠玉、珊瑚、宝石等名贵材料,做工精致。授予勋章时,同时发给“勋章证明”,作为凭证。晚清遗老徐珂编撰的《清稗类钞》***3册《服饰类·徽章》一文写到:“徽,帜也。古以旗帜为旌别,故设徽章。今谓凡可为旌别之记号者,曰徽。常用者以金银铜为之,暂用者以绸丝绫为之”。
徽章种类繁多,工艺考究,材质***
现代徽章体系庞杂、门类繁多、质材各异、工艺精湛,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。
徽章如果按其佩带方位,可分为胸章、领章、肩章、袖章、帽徽等,以胸章居多。如果按其用途,可分为标志类、凭证类、奖章类、纪念类等。一般来说,标志类、凭证类常见,奖章类少见,而纪念类为纪念名人盛事、纪事表情而专铸,一般而言不会再版,数量更少。
不同用途的徽章,会根据需要选择采用不同的材质,目前发现的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铅、镍、铝等材质,以银铜质居多。徽章的颁授仪式大都郑重其事,不会随意,尤其是颁发勋章奖章,场面更显隆重,因为对颁发者来说,它是团队归属,是褒扬奖励;对被授者而言,是价值肯定,是荣誉激励。
现代徽章的制作工艺是清末民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。早期徽章的生产(主要是银质珐琅),设备简陋,由银楼钱庄纯手工制作,工艺繁琐,效率低下,数量不多。到1925年以后,美、英、日等国商人来沪开厂,采用现代工艺制造,大批量生产降低了成本,且***手工,盛行一时。按其制作工艺分类,可分为仿珐琅、氧化填漆、电刻喷漆和冲压等四大工艺。华商徽章铜牌厂员工发奋图强,经悉心钻研,很快掌握了这些生产工艺技术,并加以改进,制作的徽章价廉物美,逐渐在市场上后来居上。到1932年,上海的外商徽章厂先后关闭,华商徽章厂(作坊)取而代之,演绎了中国民族工业***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一段小小的佳话。
圈外人看徽章,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小玩意,其貌不扬,其名不彰,但在收藏爱好者眼中,这一枚枚徽章,不仅是历史的记录、社会的写真,更是一种美好时光的追忆。近年来徽章收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,有越来越多的收藏者钟情于徽章收藏活动,时至今日,已经发展成为有一定爱好者群体,颇具发展前景的收藏门类,以其独特文化魅力荣登收藏界后起之秀行列。